阴历八月十五,恰为秋之中,故名中秋节。中秋节是以团圆、赏月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佳节,曾与二月十五的花朝节相对应,并称[花朝月夕] 。中秋的相关记载始见于唐代。但在当时,三十多个有假期的官方节日中并没有中秋节。直到宋代,中秋得到官方认可成为法定节日。明清时期,民间呈现祭月习俗,中秋节后发先至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其位置仅次于新年。
从史料文献来看,自唐至宋,中秋的季节食物名为[玩月羹]-一用桂圆、莲子、藕粉等为原料制成。宋代的《武林旧事》和《梦梁录》均提到过 [月饼]但这种月饼经蒸制而成,有些像包子。值得一提的是,苏东坡诗句中的[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与怡],常被误认为是在赞美月饼。然而,这句诗出自《留别廉守》,是苏轼离别廉州太守张左藏时所作的离别诗。诗中说的[小饼]是钱别宴会上的食品,与中秋节并无联系。
真实意义上的中秋月饼呈现于明代。田汝成在《西湖游览余志》卷二十《熙朝乐事》中说: [八月十五日为之中秋,民间以月饼相遗,取团圆之义。,沈榜在《宛署杂记民风》记载: [士底家以月造面饼相遗,大小不等,哝为月饼。市建至以果味馅,巧名各异,有一饼值数百钱者。]此刻,从南方至北方,从民间到宫廷,月饼与瓜果一起成为中秋的季节食品,其寓意在于[赏新] [尝秋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