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羿的转世二牛拿手烙饼,吸引了吃货猪八戒以及追随而来的小龙女。临近中秋,嫦娥看到蒸笼里的饼,就用花生和白糖包在饼中,又香又甜十分好吃。
猪八戒问:这饼叫什么姓名啊。嫦娥说:咱们管它叫白糖花生酥饼。八戒表明这个姓名不好记,看到天上的月亮像饼一样又圆又大,他说:不如叫月饼怎么样。
后来,中秋之夜,嫦娥再次奔月,撒下了大量的月饼。中秋、嫦娥、月亮、月饼的故事就此开始。
其实,月饼初不叫月饼。
传说,月饼起源于唐朝,那时叫胡饼。唐高祖年间,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,在八月十五日得胜而归,为庆祝军队凯旋,唐高祖拿了些吐鲁番商人献上的胡饼分给众人吃,笑指明月说:“应将胡饼邀蟾蜍。”蟾蜍指的便是月亮。
北宋时期,“小饼”、“月团”这类民间小吃,被后世认为是现代月饼的雏形。北宋大诗人苏轼在《留别廉守》一诗中曾写道: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。”这儿的小饼便是指月饼,赞美月饼酥酥甜甜,形状如月亮般饱满。由此也可知,宋朝时期,早期的月饼现已用酥油和饴糖做馅儿了。
“月饼”一词正式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《梦粱录》中,是一种“四时皆有”的贩子小吃。同时代的《武林旧事》中也提及,南宋都城临安有五十多种蒸食,“月饼”仅仅其中的一种,并不是中秋限制。